August 21, 2011

  • 一所大學的百年校慶

    楊照;《南方周末》2011年4月14日

    1997年,我到日本京都度假。慣例一定繞道京都大學附近逛逛,在老店“進進堂”裏吃一頓簡單却滋味淳厚的加里飯,入舊書小鋪,找到了一套文庫本的河上肇自傳,心情大好。

    然後進了京大校園,發現那一年剛好是京大創校百年。讓我意識到“京大百年”的,不是什麽的慶典,不是什麽的華麗布置,也不是什麽熱鬧的學生活動,而是一張近乎簡陋的海報,上面寫著:“京都大學與殖民政策———反省百年京大犯過的錯誤”。

    那是京大法學院教師團體辦的座談。我直覺地以爲那一定是激進的團體,特立獨行帶著唱反調意味的活動。然而,在校園裏走了一圈,我愈走愈驚訝,甚至該說,愈走愈感動,因爲法學院教師團體的活動竟然不是特例,放眼望過去,和“京大百年”主題相關的訊息,一半以上都是批判性、反省性的。

    這是什麽樣的學校?或者該問:爲什麽會有這樣的學校?換作任何其他學校,百年的特殊日子,一定是努力去創造出一種光榮與炫耀的氣氛──“看啊,多麽了不起,我們這樣一所學校在一世紀間有那麽大的成就!”──一定想辦法突顯學校最光彩的一面,自己將學校的歷史形象塗抹得愈漂亮愈好。

    京大却用這種冷靜、憂鬱、近乎憤怒的方式來“慶祝”學校百年?這所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在想什麽?這所學校的領導,又在幹什麽?那幾天,我參加了幾場“京大百年”的活動,我的日語、對京大的瞭解程度不足以讓我聽懂會場中所有的討論,然而如此有限的理解,却已經够給我清楚的答案了。京大的老師、學生,他們用批判學校、批判校史,而不是張揚學校成就,來表達對于學校的驕傲與敬意。

    他們一再提到京都大學與東京大學的差异。東京大學是日本政府的骨幹,從戰前軍國主義政府到戰後自民黨政府,一貫如此。而京都大學則始終扮演從左翼批判制衡權力的角色,在許多不同學科領域,都有自成一格的“京都學派”,而幾乎毫無例外,“京都學派”都比主流的學派來得大膽、前衛、激進些。這些批判學校的老師、學生,其實都熱愛京都大學。他們覺得突顯、保持京大榮光的方式,就是堅守批判立場。京大百年,學校不可能沒犯過錯誤,借此機會將批判眼光轉回自身,才真正符合京大的傳統,才真能確保京大和其他學校,尤其是和東大的不同。

    京大曾經犯過的錯誤之一,是積極參與了殖民統治,尤其是對于臺灣的米糖剝削。他們討論這件事時,不會知道台下有一個來自臺灣的臺灣人,因爲他們討論得如此認真、激烈,而幾度熱泪盈眶。

    什麽時候,中國也能辦出一所老師、學生清楚堅持要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獨特記取校慶意義的大學呢?

August 19, 2011

  • 請不要將港大變成擦鞋布!!

    大學是追尋真理, 傳承理想的地方. 當學者的應該莊敬自重, 對權貴不卑不亢. 堂堂香港大學堂, 現在的表現卻如爭寵的妃嬪, 難得聖上寵幸就什麼儀態都不顧, 什麼矜持都拋到九霄雲外了. 哀哉!

July 13, 2011

July 12, 2011

  •  Marta

    最近有機會讀到一本面向亞特蘭大父母的親子雜誌,其中一期的專題是介紹這個城巿裏面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好讓小朋友在悠長暑假之中可以去不同的地方遊玩. 當中介紹的地方的確不錯, 有博物館, 郊遊勝地, 水上樂園等, 好吃好玩的好地方不少. 也讓我的週末生色不少. 但, 裏面其中一項介紹卻令我瞠目結舌: MARTA! MARTA等於香港的港鐵. 如果在香港跟小朋友說: “我地今日去邊度玩? 今日我地去玩坐地鐵!” 恐怕會被小朋友噓吧. 因為坐地鐵是大部分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完全談不上exotic. 但在這邊則是兩個世界, 這裏差不多個個家庭都有車. 只有經濟狀況很差的人(e.g. 我)才會沒有. 這邊的小朋友出出入入都是坐父母的私家車, 難怪MARTA也可以成為一個景點!! 再者, MARTA的乘客多數來入收入較低的家庭. 也可以說, 走上MARTA, 其實是走入社經地位較低者的世界. 所以, 對某些人來說是挺exotic的!

July 8, 2011

  • 今集頭條新聞確係好睇過笑片. 除左因為製作人有幽默感之外, 亦都因為今個星期內發生的事, 就算唔洗加鹽加醋, 本身都夠爆笑! 用黎做電視劇情節, 唔知(國)情的人仲可能會覺得太假!


June 24, 2011

  • 好! 雖然這個名校俱樂部說的話不一定次次啱聽, 但今次實在好波! 補助學校議會0既牙力比個別老師大得多, 今次咁高調出黎反國民教育, 夠晒政府頭癢!


    名校齊反國民教育科

    指側重「國家」失衡 倡校本推公民教育


    【明報專訊】教育局建議明年強制學校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要求教授多項國情,惹來多間傳統名校聯名反對。代表喇沙書院和拔萃男、女書院等22間傳統中學名校的補助學校議會,昨日首度向立法會發表公開信,反對科目側重「國家」,失去平衡,呼籲德育應由修身齊家做起,並反對獨立成科及必修,促請以校本改推包括國民教育的「公民教育」。


    教育局:不必獨立成科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下周一舉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諮詢會,安排多個支持和反對國民教育擬定課程和成立獨立科目的教育團體表達意見。教育局發言人回應稱,新科目並不一定要獨立成科,學校可以獨立課時推行,或以獨立課時推行並輔以班主任課和宗教教育課,甚至用班主任課或活動課涵蓋此科內容。諮詢文件舉例,新科目可列為每周獨立課節,或在周一至五的班主任課節,騰出一至兩天改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等。


    補助學校議會昨日向立法會提交意見書,首次表明22間名校的共同立場。意見書批評「目前政府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學科定位,頗為混亂」,質疑特首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及成立「獨立」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但到諮詢時又指科目可不「獨立」的概念令人混淆。


    「德育須由修身齊家做起」


    議會反對以新的獨立必修科來推行德育及包括國民教育的「公民教育」,建議學校按校本優勢,以課時內外的其他學習活動來推行。


    議會又發現,擬定課程的架構分5個範疇,以國家範疇的內容分量最重,共有20個學習目標,程度又最深,其他4個範疇(即個人、家庭、社群及世界)每個僅得9個學習目標,失去平衡。


    公開信指出﹕「德育須由修身齊家做起,個人成長及家庭生活方面有深厚和正面的價值教育,才能為國民素質打好基礎。五個範疇之間的平衡,應反映中國人實踐了逾兩千年的傳統智慧,將量與質的重點放在修身、齊家與社群的範疇。」


    議會成員之一、拔萃男書院校長張灼祥舉例,該校公民教育小組有邀請不同政黨名人到訪,如司徒華、梁振英、葉劉淑儀等,讓學生透過討論,自己發表意見或思考,不會迴避政治敏感話題,令學生更想了解國情或時事,「只要當局對學校持開放態度,讓校本自主決定活動和內容,反而更有思考空間」。


    直資學校議會副主席陳偉佳稱,國民教育是教育局力推「重點項目」,認為教育局須釐清學校應如何執行,是否獨立成科、是否需要考評,以及釐清制訂課程框架的仔細程度等。津貼中學議會主席廖亞全亦認為,當局應將課程自主權交回學校,不要急於以「科目」推行。


    支持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的福建中學(小西灣)校長黃均瑜則認為,以香港實際情,的確有必要加強國民教育,因為一國兩制下,港人不用盡國民責任,或會令市民與國家疏離,故有必要從課程上加強國民身分認同。

June 23, 2011

  • 這首歌, 算是這消沉的一夜中一個小小的安慰. 苦瓜, 苦嗎?



    真想不到當初我們也討厭吃苦瓜
    今天竟吃得出那睿智愈來愈記掛
    青春的快餐只要求快不理哪一家
    哪有玩味的空檔來欣賞細緻淡雅
    今天先記得聽過人說這叫半生瓜
    那意味著它的美年輕不會洞察嗎
    到大悟大徹將一切都昇華 這一秒坐擁晚霞
    我共你覺得苦也不太差

    苦瓜 -陳奕迅
    作曲:Kenix Cheang@Private Zoo
    填詞:黃偉文
    編曲:Kenix Cheang@Private Zoo
    監製:舒文@Zoo Music

    共你乾杯再舉箸 突然間相看莞爾 盤中透著那味兒
    大概今生有些事 是提早都不可以 明白其妙處

    就像你當日痛心她回絕一番美意
    怎發現你從情劫亦能學懂開解與寬恕
    也像我很糾結的公事 此際回頭看 原來並沒有事

    真想不到當初我們也討厭吃苦瓜
    今天竟吃得出那睿智愈來愈記掛
    開始時捱一些苦 栽種絕處的花
    幸得艱辛的引路甜蜜不致太寡

    青春的快餐只要求快不理哪一家
    哪有玩味的空檔來欣賞細緻淡雅
    到大悟大徹將虎嚥的昇華 等消化學沏茶
    至共你覺得苦也不太差

    下半生竟再開學 入迷的終於醒覺 移走最後的死角
    用痛苦烘托歡樂 讓餘甘彰顯險惡 如藝壇傑作

    就像我一直聽香夭從未沾濕眼角
    仔細地看神壇裡木紋什麼精巧也不覺
    卻在某蕭瑟晚秋深夜 忽爾明瞭了 而黃葉便碎落

    真想不到當初我們也討厭吃苦瓜
    今天竟吃得出那睿智愈來愈記掛
    開始時捱一些苦 栽種絕處的花
    幸得艱辛的引路甜蜜不致太寡

    青春的快餐只要求快不理哪一家
    哪有玩味的空檔來欣賞細緻淡雅
    到大悟大徹將虎嚥的昇華 等消化學沏茶
    至共你覺得苦也不太差
    做人沒有苦澀可以嗎

    真想不到當初我們也討厭吃苦瓜
    當睇清世間所有定理又何用再怕
    珍惜淡定的心境 苦過後更加清
    萬般過去亦無味但有領會留下

    今天先記得聽過人說這叫半生瓜
    那意味著它的美年輕不會洞察嗎
    到大悟大徹將一切都昇華 這一秒坐擁晚霞
    我共你覺得苦也不太差
    TD>

June 21, 2011